目前分類:◢ 藍天新知 ◣ (1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人體活動、運動皆需耗費較大的能量,但每每到了冬季,卻因為天冷,食欲也會變好,所以許多人才會在冬天裡不自覺地吃多發胖。榮新診所副院長何一成表示,其實可利用冬天高消耗代謝的原理減重,例如餐前吃水果可快速增加飽足感;餐前聞一下薄荷味,可減低食欲,就不會一下吃進那麼多東西。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的研究發現,睡眠剝奪容易形成原本不存在的記憶,但是喝咖啡卻可以減低睡眠剝奪對記憶力的影響。

心理學家很早就發現充足的睡眠會幫助學習新事物、增加記憶效果。許多研究也指出睡覺會幫助記憶的固化(memory consolidation):大腦會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儲存在皮質的許多區域。另一方面,剝奪睡眠或睡眠不足則會影響學習與記憶的效果。

德國的神經科學家利用認知心理學中一個名為DRM的假記憶測驗來觀察睡眠剝奪之後人們對於自己所記得事物的信心程度。參與實驗的大學生被要求先學習一連串單字,比如聲音、鋼琴、樂隊、音調、歌曲等等,然後一半的學生去睡覺,另一半的人被要求持續保持清醒;這些人分別在學習單字之後的第9、第33以及第44個小時進行單字辨認作業,指出哪些單字曾經看過,哪些沒有。科學家偷偷在這些測驗的單字中加入和學習的單字意義相關但是其實並沒有出現過的字,比如:音樂,藉此觀察記憶表現會不會因此受到影響。結果,那些睡眠被剝奪的人誤認「音樂」出現過的比例遠高於睡眠充足的人,而且對於自己的判斷很有信心。

然而,當這些睡眠被剝奪的人在進行單字辨認作業之前的一個小時先喝了帶有咖啡因的飲料,他們原本誤判的比例立刻顯著地降低了百分之十。這個實驗主要的研究者Diekelmann認為這個結果顯示睡眠剝奪的確會影響記憶固化的過程,形成原本不存在的記憶。

這篇研究成果發表於2008年七月在瑞士舉行的歐洲神經科學協會研討會(Federation of European Neuroscience Societies Forum, FENS)。

然而,英國劍橋大學的神經科學家McCabe向自然期刊(Nature)的新聞記者表示,這樣的結果不能直接證實睡眠品質和記憶力的關連,而且這種睡眠剝奪而形成的假記憶現象,也不能顯示所有人類記憶所造成的錯誤都會和睡眠不足有關。

雖然如此,這項科學研究倒是提醒了準備期末考試的學生在前一晚應該有充足的睡眠,因為開夜車唸書反而容易寫下錯誤答案;但同時也提供了另一個不得不熬夜的解決方法:只要你適當地喝些咖啡就好。

轉貼:科景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球天氣都瘋了

全球各地天氣作怪,去年在本該白雪皚皚嚴冬,美國人卻過了個綠色耶誕節、今年4月間本該踏春撿彩蛋的復活節卻大雪紛飛。在歐洲,春暖花開的4月天變成炎炎夏日,歐洲多個國家上周末熱浪來襲,有些地區氣溫高達攝氏30度。

大陸 泥沙俱下 冰火共生 晨昏顛倒

在中國大陸,最近各地反覆無常的天氣形成「泥沙俱下,冰火共生,晨昏顛倒」的異象。廣東、福建、四川各地分別受到時速百公里的狂風、暴雨和直徑5公分的冰雹襲擊,176萬人受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人民幣3.8億元(約台幣16.3億)。另外,華南地區出現罕見的四月雪,而籠罩華北的沙塵暴也已南下,上海、浙江一帶也出現七年來最嚴重的浮塵天氣。本月初廣州市突然狂風大作,黑雲籠罩,暗無天日,挾帶冰雹的暴雨隨之而來。氣象台在一天之內連續發出暴雨、雷雨、低溫三項警報。

美國 冬衣收了下雪 打亂職棒球賽

在美國,華盛頓著名的櫻花季才開始,職棒球賽也開打,就被大雪打亂,亞特蘭大過了百年來最冷的春天,大家已收起冬衣,這下凍了個措手不及。已到4月中旬,紐約州北部、賓州、佛蒙特州及新罕布什爾州部分地區,前兩天積雪有十幾公分,導致數以百計航班延誤。

去年美國冬季縮短到兩個月,11、12月間氣溫偏高,如今乍冷,季節錯置,讓人不禁擔心,夏季會變成什麼樣子。

歐洲 3月暴雪襲 本周均溫高10度

歐洲自是逃不過反常天氣作祟,經歷127年來最暖冬天後,3月間暴風雪侵襲,氣溫驟降。冷鋒隨後突然減弱,導致氣溫起乍落。英國倫敦市氣溫本周衝上攝氏26度,比往年平均氣溫高了10度。英國氣象專家預測,今夏歐洲將會遭遇百年不遇的高溫天氣,部分地區4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將持續不退。

轉貼:奇摩新聞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Oct 12, 2000]

三位科學家,美籍的Alan Heeger,Alan MacDiarmid,與日籍的白川英樹(Hideki Shirakawa)由於發現塑膠(又稱高分子聚合物)可被製成導體,在星期二共同榮獲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三位科學家的發現亦促成軟片技術,顯示器與窗戶材質上的重大改善。此類導電高分子聚合物將來也有極大機會在電子產業上扮演重要角色。

附註:希格爾(Alan J. Heeger)(俄羅斯)、麥狄亞米德(Alan G. MacDiarmid)(美國)、白川英樹(日本)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顯示,飲食含有咖哩可以增強腦部抗老化的能力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輯 John C. H. Chen 報導

國際天文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八月廿四日通過了行星的定義。根據這個定義,冥王星被排除在太陽系行星的行列中

自從1930年發現冥王星以來,天文學家就一直對冥王星是不是應該算在太陽系行星的行列中傷透腦筋。主要的爭執點有兩個,第一是因為冥王星的體積太小,比起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要來的小。另一點是冥王星的軌道會與海王星相交,因此也被人認為這可能不是一顆行星。更麻煩的是在2003年所發現的UB313被確定是在冥王星之外,而且大小跟冥王星一樣大,甚至更大一些,因此激起了是否要把UB313認定為行星或者是要把冥王星拉下來的問題。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本科學家發現一個基因的點突變,就能決定您的耳垢是乾的還是濕的。而且耳垢可能還大有文章,牽涉到人種、體味和人類族群的大遷移。

       耳垢分乾濕兩種類型。97%的非洲人與歐洲人有濕耳垢,東亞人多是乾燥型,南亞人與中亞人則乾濕各半。日本長崎大學的吉浦幸一郎等人比對64個有乾耳垢的日本人及54個有濕耳垢的日本人DNA後,找出位於第16號染色體上足以決定耳垢種類的基因ABCC11

       吉浦等人的研究顯示,ABCC11內的單一鹼基差異足以決定耳垢是乾是濕(538G → A)。ABCC11的功能似乎是輸出能夠分泌耳垢的物質,基因內的突變,會關閉此基因的功能,則耳朵就會分泌乾耳垢。他們對全世界33個種族的ABCC11中單鹼基多樣性進行了分析。發現濕耳垢基因型(GG或GA)在非洲和歐洲非常普遍,它很可能在五萬年前現代人離開非洲之前就存在了。

        他們指出,乾耳垢基因型(AA)可能此後才出現在北亞,因為北亞的漢人與朝鮮人幾乎全都擁有乾耳垢的基因型。越往南,乾耳垢基因型越少,可能是因為擁有乾耳垢基因型的北方人與擁有濕耳垢基因型的南方人通婚。美洲原住民是乾耳垢的基因型,是為他們的祖先大約一萬五千年前自西伯利亞橫越白令海峽移民而來的其他遺傳證據。

         他們還發現與ABCC11緊密連鎖的另外三個基因,在族群中的變異量甚微。DNA序列缺少變異,往往是由於新基因攸關生存,以致遍佈整個族群而缺少變異。

         然而耳垢充其量似乎僅負責阻止塵埃與小蟲侵入耳朵,其種類似乎不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但耳垢基因或許具有某些更重要的功能,耳垢也會影響排汗,而且與腋下的氣味有關。東亞人多有乾耳垢,排汗量比較少,無體味或體味輕微,擁有濕耳垢的非洲人與歐洲人排汗量比較多,體味可能比較重。東亞人鼻孔比較小,可能是適應寒冷氣候的演化結果,排汗量比較少可能也是另一個適應寒冷氣候的演化特徵。

 

轉貼:科景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文學家已經能用重力透鏡的技術找到類似地球的太陽系外行星了!相關研究歸功於來自六大洲、十二個國家的七十三個天文學家,並登載於近期的Nature期刊上。   Are we alone? 在茫茫星海中,適宜人居的地球是孤獨的唯一嗎?在對第二個地球的追尋中,十餘年來已找到超過一百七十個系外行星。之前對系外行星的觀測,主要有利用恆星晃動造成光譜的都卜勒效應、掩星現象的亮度變化、觀測恆星塵埃帶的分布、直接拍攝影像進行分析等。但這些方法只適用在質量較大,距離恆星較近的行星上。若是像地球一般質量較小,距離恆星稍遠的行星,就因該行星對恆星造成的影響太小而難以偵測得到。而OGLE-2005-BLG-390Lb就是利用重力透鏡(Gravitational Lensing)效應所發現的小型行星。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5百萬年前,逐漸上揚的全球氣溫引發洋流反向循環,帶來劇烈的氣候變化,這個氣候異常被稱為PETM。科學家發現這次的洋流反向事件,大約醞釀了數千年,卻需要40萬年的時間,洋流才再逐漸反轉並恢復最初的狀態。

PETM(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是發生在55百萬年前劇烈的氣候變化事件,當時不僅地表平均氣溫、就連深層海水溫度也飆高6~8℃。不少科學家藉著研究PETM,希望能瞭解地球系統對於全球氣溫上升的回應。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海洋科學家Flavia Nunes與Richard Norris,在Nature期刊上提出他們研究PETM期間洋流變化的最新結果。

他們分析來自14個地點的海洋鑽探岩心的碳同位素記錄,來重建當時的洋流循環方向。在深層流動的海水,若與海水表面隔離越久,越能累積更多的碳-12;這是因為生活在海水中的生物,比如有孔蟲,生長時比較喜歡使用碳-12相對於碳-13,當其死亡後有些殘骸可以下沈到深層的海水中,因此若岩心中碳-12的比例較高,代表這個岩心在流動方向較後期的位置。科學家發現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在PETM初期都有反向流動的現象,這個狀態至少持續了40萬年之久,才逐漸恢復最初的狀態。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科學家D. A. Brain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分析火星全球探勘者號(Mars Global SurveyorMGS)過去六年的資料後指出,火星也有頻繁的極光現象,結果即將刊登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cience評選出2005年十大科學進展,演化研究名列首位。Science強調,達爾文提出演化論已快一個半世紀,但科學家還能揭示出生物演化新的細節,表明演化研究仍具有實際意義。

 

黑猩猩基因組圖譜於今年十月公布,人類基因組的單鹼基多樣圖譜(SNP)也隨後發表。這兩份圖譜的深入比較不僅會揭示人類演化的過程,也為愛滋病、心臟病等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材料,有望為未來的「個體化基因醫療」奠定基礎。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研究顯示,音樂可以增加運動效力,改善一些神經性疾患如中風或巴金森氏症患者的行動能力,甚至可以增加乳牛的牛奶產量。而欣賞音樂除了可以調節壓力以外,特別是一些節奏比較溫和,傾向於”冥想”類型的音樂,對於心臟可能有所益處。

義大利的科學家 Luciano Bernardi 找了 24 個青年男女,其中受過至少七年的音樂訓練與不曾受過訓練的人各佔一半。實驗中隨機播放幾種不同類型的音樂,包括慢板(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快板(韋瓦地的 Presto)、拉加(raga, 印度的古典樂)、電子樂、Anton Webern 的十二音體系音樂以及 rap (the Red Hot Chilli Peppers)。受試者先聽一小段音樂兩分鐘,接著再聽四分鐘的音樂,其間再隨機各插入兩分鐘的安靜時段。

觀察受試者的心血管功能以及呼吸速率的變化後發現,無論是何種類型,節奏比較快的音樂會誘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與呼吸加速,反之節奏慢的音樂則有舒緩心血管及呼吸速率的效果,這種現象在受過音樂訓練的人身上更是明顯。作者表示,被動聽音樂時身體會因為拍子速度的比率而改變反應的生理狀態,緩慢的韻律與節奏可以誘發受測者進入平靜的狀態,一些比較舒緩節奏的音樂或許可以應用於心血管疾患與中風的病人身上。

現代人的生活幾乎離不開各式各樣的音樂,在這充滿各式各樣壓力的社會中,偶而選擇一些適當的音樂作為心臟的保健藥品或許很不錯!

 

轉貼:科景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研究顯示,音樂可以增加運動效力,改善一些神經性疾患如中風或巴金森氏症患者的行動能力,甚至可以增加乳牛的牛奶產量。而欣賞音樂除了可以調節壓力以外,特別是一些節奏比較溫和,傾向於”冥想”類型的音樂,對於心臟可能有所益處。

義大利的科學家 Luciano Bernardi 找了 24 個青年男女,其中受過至少七年的音樂訓練與不曾受過訓練的人各佔一半。實驗中隨機播放幾種不同類型的音樂,包括慢板(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快板(韋瓦地的 Presto)、拉加(raga, 印度的古典樂)、電子樂、Anton Webern 的十二音體系音樂以及 rap (the Red Hot Chilli Peppers)。受試者先聽一小段音樂兩分鐘,接著再聽四分鐘的音樂,其間再隨機各插入兩分鐘的安靜時段。

觀察受試者的心血管功能以及呼吸速率的變化後發現,無論是何種類型,節奏比較快的音樂會誘使心跳加快、血壓升高與呼吸加速,反之節奏慢的音樂則有舒緩心血管及呼吸速率的效果,這種現象在受過音樂訓練的人身上更是明顯。作者表示,被動聽音樂時身體會因為拍子速度的比率而改變反應的生理狀態,緩慢的韻律與節奏可以誘發受測者進入平靜的狀態,一些比較舒緩節奏的音樂或許可以應用於心血管疾患與中風的病人身上。

現代人的生活幾乎離不開各式各樣的音樂,在這充滿各式各樣壓力的社會中,偶而選擇一些適當的音樂作為心臟的保健藥品或許很不錯!

 

轉貼:科景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什麼是禽流感?

就如同人類一般,鳥類也會受到流感病毒感染,在已知的15種禽流感病毒中,又以H5型與H7型最具傳染性,也較為致命。目前引起高度警戒則是致命性的H5N1型病毒,遷徙性水鳥特別是野鴨,都是禽流感病毒的天然宿主。雖然曾經在巴基斯坦的家禽上檢測出H7型與H9型禽流感病毒,不過至今未有案例顯示這些病毒會傳染給人類。

Q:是否可以阻止禽流感跨國間的散佈呢?

在土耳其與羅馬尼亞相繼檢驗出H5N1病毒後,人們開始擔心H5N1疫情將會擴及整個歐洲國家。因為這些病毒可以經由禽鳥的遷移而散播,所以目前並沒有辦法可以防止疫情蔓延。透過監測野鳥的遷徙路徑也許可以提供早期的預警訊息。

Q:人類是如何感染禽流感病毒的?

禽流感病毒一直被認為只會在鳥類間感染散佈,直到1997年香港發現了第一起人類感染禽流感病毒案例後,人們才開始意識到禽流感病毒也可能感染人類。與活家禽近距離的接觸是感染的主要原因之ㄧ,此外,這些鳥類糞便乾燥後隨風飄散,人類若不經意地吸入肺部,也會造成感染。

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的症狀和一般的流行性感冒病徵非常相似,如發燒、身體不適、喉嚨痛、咳嗽…等。目前令研究人員較為擔心的是:禽流感病毒似乎不單僅感染病人的肺部,而是全身性地影響病人的生理功能。換句話說,許多臨床病徵,甚至死亡,都可能是由禽流感病毒所造成。

Q: 至今已有多少人受到感染?

至2005年十月十日止,全球已有117起確定病例,分別發生於印尼、越南、泰國與柬埔寨,其中已經造成60人死亡。相較於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有更高的致命性,三年前SARS在全球感染了近8400人,奪走了約800人的性命。

Q:禽流感病毒是否可能變成人傳人的病毒?

是的,原本僅在禽鳥間感染的禽流感病毒是有可能突變出具人傳人性質的禽流感病毒,不過至今仍未明確地發現這種令人擔心的突變病毒。泰國曾經傳出疑似人傳人禽流感致死病例,一對母女因感染禽流感死亡。 2004年,越南兩姐妹因感染禽流感毒死亡,她們的哥哥先前才因為不明呼吸道疾病感染死亡。相似的案例也曾經出現在香港,一位醫師可能因為接觸到禽流感病患而受到感染,不過最後仍未被證實。

Q: 這是否意味著禽流感可能在全球大規模的爆發?

是的。禽流感是可能在全球大規模的爆發。不過泰國的案例顯示:病毒只有限度地傳染到與病人較親近的家屬,病毒也沒有更進一步散佈開來。此外,該禽流感病毒也不是已經與人類流感病毒結合後的新型病毒,目前是不必過度擔心。

不過科學家們相信:如果病人同時感染禽流感病毒與人類流感病毒,那麼病毒就有可能透過基因交換變異出具人傳人性質的致命性禽流感病毒。換句話說,越多雙重感染案例的發生意味著出現新型致命性禽流感的機率也就越高。

最近的研究也提到:1918年奪走數千萬條人命的流行性感冒病毒也是由禽流感變異而來的。

Q: 如果禽流感在全球大規模爆發,那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呢?

一旦禽流感病毒突變成能輕易地在人與人間傳染的病毒,那後果將是悲慘的,專家預測全球將有兩百萬到五千萬人死亡。

Q:有沒有疫苗可以預防呢?

目前並無確定的疫苗可以使用,因為一旦出現禽流感大流行,屆時病毒基因未必與現今的病毒相同,目前已有藥廠開始生產針對H5N1病毒的疫苗。許多國家也已經開始儲備抗病毒藥物Tamiflu,Tamiflu可能有助於減緩病人的病徵,以及降低疾病傳染給他人的機會。

令人憂心的是:研究人員最近在越南一位病人身上發現一種能抵抗Tamiflu的變異禽流感病毒,對此,科學家們建議也許可以考慮再準備另一種抗病毒藥物Relenza以備不時之需。

Q:吃雞肉安全嗎?

吃雞肉是安全的。只有禽肉的加工、屠宰人員被認為具有較高的感染風險。不過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烹煮肉類溫度應至少攝氏七十度以上,雞蛋也要徹底煮熟才可食用。

Q:受影響的國家採取了什麼措施來防堵病毒的散佈呢?

這些國家已經撲殺了數百萬計的禽鳥,希望這樣的措施有助於防止禽流感病毒傳播到人類身上。

Q: 防範禽流感大規模爆發,英國做了哪些準備?

專家指出:目前英國禽流感疫情的風險是非常低的,不過倘若英國真的爆發疫情,可能有四分之ㄧ的英國居民會受到感染,造成五萬人死亡。英國政府已經購買一千四百萬劑抗病毒藥物(Tamiflu),這將足夠四分之ㄧ的英國居民使用,英國政府也準備了近三百萬劑H5N1疫苗以備不時之需。

 

轉貼:科景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腦模擬的結果顯示液態的金屬氫在超高壓的環境下會同時出現超導體及超流體的性質。

當氫在數百萬大氣壓的環境下,也就是接近木星內部的壓力時,會變成液態金屬。這時在比絕對零度略高幾度的情形下,金屬氫會變成超導體。所以金屬氫裡面的電子會形成Cooper pair。而金屬氫裡面的質子也會以類似的機制進行結合。更令人驚奇的是這時的電子與質子會相互結合而形成不帶任何磨擦力的超流體。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路透社 】
 
200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之一的澳洲科學家表示,他曾親自充當人體實驗對象,喝下細菌雞尾酒以證明自己有關潰瘍並非由壓力引起的理論。

河豚 swellfi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